發大誓願第六 (之六)

我作佛時。國中無不善名。所有衆生.生我國者.皆同一心。住於定聚。永離熱惱.心得清凉。所受快樂。猶如漏盡比丘。若起想念.貪計身者.不取正覺。
 二十八、國無不善願。  二十九、住正定聚願。  三十、樂如漏盡願。  三十一、不貪計身願。

第廿八「國無不善願」。願文是:「我作佛時。國中無不善名。」《阿彌陀經》說:「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。是諸眾鳥,皆是阿彌陀佛,欲令法音宣流,變化所作。」極樂國中沒有三惡道,連名字都沒有,更何況有實。這些鸚鵡、孔雀等等,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生。本經中是「無不善名」,那就不僅是沒有惡道的名字,並且擴大到沒有一切不善之名。於是龍樹大士的解釋就很合本經,龍樹大士說:「彼尊佛剎無惡名,亦無女人惡道怖」,乃至「無有諸趣惡知識」。

我們現在就有種種的惡知識,他以善知識的面貌出現,自稱法王、活佛、種種大法師,而實際他是惡知識,是假冒別人商標和包裝的假藥。所以現在修道之難就在難於分別善知識與惡知識。要尊師重道,可是你尊的是什麼樣的師?你重的是什麼道?你從惡知識那兒來一點邪道,你要去尊重,最後就同《楞嚴》所說的:「師及弟子,俱陷王難,死墮無間獄。」所以極樂世界沒有諸趣的惡知識,天趣的(天魔)、人趣的(盜名欺世為非作歹的假佛徒)、修羅趣的(撓亂正教的阿修羅)、畜生趣的(例如中國北方的黃白胡柳)、鬼趣的(種種邪惡鬼神)。當然地獄趣不會成惡知識了,他不自由。

第廿九「住正定聚願」。願文是:「所有眾生.生我國者.皆同一心。住於定聚。」大意是:生在極樂,不但是形狀相同,都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,並且心也同一,都是「住於定聚」,安住在正定之中。「聚」就是類,也就是安住在正定這一類之中。「正定聚」也叫不退轉,就是阿鞞跋致。眾生可分為三類,也可以說分為三聚,就是正定聚、邪定聚、不定聚這麼三類。

這三類的劃分有三種不同:㈠ 以必墮六趣為邪定。像人已在六趣,以及必然要墮到六趣的,都是邪定。以一定會達到菩提果的,叫正定。在這兩者中間的,叫做不定。這樣劃分三類,邪定就很低了。㈡ 就是說,必定證悟的是正定。決定不會證悟的是邪定。例如現在有人跟著這些邪惡知識,修他的邪法,入他的邪定,那怎麼能證?怎麼能悟?都不可能了,所以是邪定聚。介乎二者之中的,就是不定聚,有緣就會證悟,無緣就證悟不了。㈢《起信論》說,在十信位以前,就是還沒有達到十信的人,都叫邪定。在別教的十住位以上才是正定,這是大乘正定聚,決定成功了。在十信位是不定,十信位的人,就如春風中的柳絮,隨風上上下下,升沉不定。

所以修行的人,不要認為我有水平,其實這個水平不見得會保持得住。十信位尚如柳絮忽上忽下,何況連信位都沒有到?所以我們今生必須要討個決斷。其中最殊勝方便的法,就是求生淨土。憑佛大願的力量,極樂人民都入正定聚。龍樹菩薩說:以信佛的因緣,願意生到淨土,發菩提心修行種種功德,以佛願力的緣故,行人得到往生。由於佛願力的加持,都入大乘正定聚。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。以上龍樹大士的法語正好解釋本願。

以上所說,凡夫往生淨土,雖未斷惑仍是凡夫,但都入正定聚,都是阿鞞跋致,這已令人震驚了。可是善導大師還有更令人震驚的話,大師開示說:本願也「具現生不退之密義」,就是說,彌陀這條願也包括我們仍在地球生活,還沒有往生的修習淨業的人。大師是依據經中第廿二品裡頭(原是唐譯)「善男子.善女人.若已生.若當生.皆悉住於正定之聚。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其中「若當生」怎麼講?應當生,還沒生。咱們算不算?你現在雖然沒有往生,沒有!你還是個人,但憑彌陀大願之力,你臨終會往生,你現在人世就已經住於正定之聚,超過十信位,不是升沉不定了。這才叫不可思議之法,所以大恩大德。又《阿彌陀經》:「已發願、今發願、當發願,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只要發了願,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既然不退轉了,就是正定聚。所以淨土法門不可思議就在這裡。所以善導大師就說,這個願也具現生不退之密義。

第三十「樂如漏盡願」。願文是:「永離熱惱.心得清涼。所受快樂。猶如漏盡比丘。」大意是:心中清涼,永遠離開遍體如燒、心中如焚的苦惱。不但除苦,而且所受快樂,像得了漏盡通的比丘,就是證了阿羅漢。《法華經》說:「以三苦故,於生死中,受諸熱惱。」《大智度論》說:「人大熱悶,得入清涼池中,冷然清了,無復熱惱」,正是本願的「永離熱惱.心得清涼。」往生極樂國土即是進入清涼池,身心清涼,一切都是殊勝、美妙,所以就永離熱惱;但受諸樂,所受的快樂「猶如漏盡比丘」。

「漏」是泄漏,也就是煩惱的另外一個名字。因為有煩惱存在和活動,你的心就被它所牽引,念念都是在煩惱之中,一念接一念,煩惱不斷,這心跟著煩惱跑,就像器件漏水,總有水外流,所以叫做漏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這六個門,天天在流泄煩惱。斷盡煩惱的比丘,沒有煩惱了,稱為漏盡比丘,就是阿羅漢。這個通叫漏盡通。前五種通,天耳天眼等等的通,是有漏通,第六通才是無漏通。有漏通,其他的外道邪魔都可以得到,唯除漏盡。當然,漏盡了那就不是外道,而是阿羅漢。所以漏盡比丘,沒有染著,這個樂是真樂,是大乘的法樂。所以就是說,極樂國中的人,有的雖然仍是凡夫,但是沒有熱惱,所受清涼安樂,如同漏盡比丘。這種法樂法喜,不是世間的一切快樂所能相比於萬一。

第三十一「不貪計身願」。願文是:「若起想念.貪計身者.不取正覺。」大意是: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若起心動念,去貪求留戀執著計較自己的色身,我就不成佛。這條願正是破除身見的良藥。身見是見惑的第一位,因為許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(名為佛教徒,可是有外道思想),他們有嚴重的身見。雖也念佛誦經,可是心中還是留戀自己這個身,考慮這個身,老為這個身作打算,就是吃點什麼,練點什麼,研究種種的養身之術,如何把這個身體保養好,修練好;或者想讓肉身在世間多呆一會兒,最好是長生不老;或者修出新的身,成為金仙。這都是貪計自身,執著有一個我的身體,而貪著計較。

《會疏》說,於自己的身體妄自執著,所以有愛、有憎、有違、有順,就有這些分別。《往生論》說:若人老是供養恭敬自身心,則障礙菩提心。老想保護這個身,換句話說,就是執我。大乘行人要破我,無我;貪計身心和無我是矛盾的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若人通達無我法者,是名菩薩。」所以先要去人我,然後去法我,極樂世界人民都沒有貪計自身的想念。

我作佛時。生我國者.善根無量。皆得金剛那羅延身.堅固之力。身頂皆有光明照耀。成就一切智慧。獲得無邊辯才。善談諸法秘要。說經行道.語如鐘聲。若不爾者.不取正覺。
 三十二、那羅延身願。  三十三、光明慧辯願。  三十四、善談法要願。

本段有三願。開頭兩句,「生我國者.善根無量」,是三願共同之處,所以總述在前面。善根是身口意三方面所行的善,非常堅固不能拔動,所以叫根;又因行善可以生其他善果,所以叫做根。

第三十二「那羅延身願」。願文是:「生我國者.善根無量。皆得金剛那羅延身.堅固之力。」大意是:往生極樂的人,都得到那羅延金剛的金剛身,具有非常堅強牢固的力量。其中「金剛」,梵語就是跋折羅,翻成金剛,是金中最堅硬的寶物,色如紫英,可以切玉。看來即是印度出產的金剛石,俗稱鑽石,硬度最高,可以裁玻璃。金剛又是金剛杵的簡名。金剛杵本來是印度的一種武器,密宗拿來表示堅利的智慧。所以《大日經疏》說,伐折羅(即跋折羅)是「如來金剛智印」。《仁王經念誦儀軌》裡頭說:「手持金剛杵者,表起正智,猶如金剛。」

所以我們學佛,關鍵在於智慧。有人只是求禪定、神通,都不究竟,成佛關要就是智慧。唯識宗最後是轉八識成四智,八識轉成四智就成功了。所以成功就因智慧。涅槃三德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三德,因智慧才能顯現本有的法身,因智慧才能斷盡煩惱妄想得到解脫。所以密教《仁王經念誦儀軌》說:手持金剛杵,表示行人發起正智,這個智慧如同金剛,能破一切,但不被一切所破。「那羅延」,譯成勝力或堅牢,有四種含義:㈠ 是梵天王的另外一種名號。㈡ 是天力士的別名。㈢ 那羅延天三面,乘鳥(表示飛空),是佛的化身。㈣ 那羅延金剛是十九執金剛之一,《維摩經》稱之為那羅延菩薩。從以上顯教經論可知,願文中「金剛那羅延」是指天界那羅延力士,手持金剛杵,具有金剛身與堅固力。至於密教中,執金剛、金剛手、金剛薩埵是一個名字的不同翻譯。

根據《仁王經念誦儀軌》,金剛手菩薩就是普賢菩薩。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》說:「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,是故名普賢。即從如來得持金剛杵。其金剛杵(一般是五股)五智所成,故名金剛手。」經中指出,金剛手是證法身的大士,所以顯教稱之為菩薩,密教稱為金剛。按密教之義,金剛就是現威猛相的佛,又指出就是普賢,這裡的普賢是指他的果位,稱為普賢王如來,所以不宜只看作是護法。金剛手是從佛得到與執持金剛杵,此杵乃表法,這是五智所成。密教在四智(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)之上,更加法界體性智成五智。金剛杵一般五股,表是五智所成。手中執持的金剛杵是五智所成,那麼那羅延身必然是智慧之體,也即是金剛之體,也常稱為金剛身。《密跡力士經》說:「如來之身成鈎鎖體,鏗然堅絕,不可破壞。」《涅槃經》說:「如來身者,是常住身,不可壞身,金剛之身。」所以往生的人,因佛的願力加被,皆得金剛不壞的身,長壽自在,並且有堅固之力。

第三十三「光明慧辯願」。願文是:「身頂皆有光明照耀。成就一切智慧。獲得無邊辯才。」願文大意是: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頭頂有圓形頂光,身部有身光,都是常光,都很光亮明潔,朗照顯耀。由於光明是大智所發,人人有光,正因人人都已開發一切智慧。由於殊勝無上的智慧,所以人人都有無邊的辯才,宣演法音。往生的人身頂都有光。因為佛是無量光,所以往生的人,身頂有光明照耀。「光明」,自己發瑩亮叫做光,能夠照東西叫做明。據《超日明三昧經》說:大智發外,能照法界,名為光明。意思是:內具的大智慧發露於外,能夠照法界,叫做光明。所以光明就是智慧的作用。《涅槃經》說:「光明名為智慧。」光明與智慧兩者正是一體。人人身頂皆有光明,所以人人成就一切智慧。

曇鸞大師讚無量光佛偈說:「智慧光明不可量,故佛又號無量光。有量諸相蒙光曉,是故稽首真實明。」佛光是真實明,正與本經三真實(真實之際、真實之慧、真實之利)同體,直指真實之光就是真實之慧,智慧與光明不二,所以此光明能開曉啟示情器一切諸相。又於讚解脫光佛偈中有「神光離相」「因光成佛」,於讚無等光佛偈有「清淨光明無有對」,都是完全證實光明即是智慧。所以「離相」「無對」,整體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,這才能令諸大菩薩蒙光的啟示而成就大覺,所以說「因光成佛」。《涅槃經》直指光明就是智慧,往生之人的身和頂都有常光,正顯智慧成就。又因無量光佛妙光的殊勝加持,使往生的人因光成佛,所以都能成就一切智慧。對於本經中所說到的五種殊勝的智慧:佛智、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,都能契悟照了。

一切智慧都成就了,顯示極樂國土因果同時不可思議。並且往生的人都獲得無邊的辯才、無礙的辯才。辯才就是善巧說法的才能。菩薩說法的智辯,有四辯,也稱四無礙辯,四種無礙,也可以稱四無礙智慧。往生的人既然成就一切智慧,自然出生無邊辯才,辯才是由智慧而來。四個無礙都是什麼呢?㈠ 法無礙。教法裡面的名相、文句都不能障礙,都能夠表達得很清楚。㈡ 義無礙。對於教法所表達的真實義理,都能通達,沒有阻隔,叫做義無礙。㈢ 辭無礙。中外各地的文辭方言,都能通達,運用自在,這是辭無礙。㈣ 樂說無礙。由於具有以上三種智慧,樂於給眾生說法,所說契於正理,自在演說如來真實之義,沒有障礙,也叫做辯無礙。極樂人民都能用四無礙辯,宣講法要。

第三十四「善談法要願」。願文是:「善談諸法秘要。說經行道.語如鐘聲。若不爾者.不取正覺。」大意是:往生的人都善於談說顯密諸法的深秘之處、緊要之處(普通人只能談談枝葉,大做表面文章,深入的義理,自己也不明白),在說經與行道(是經行,一邊走一邊念誦)的時候,聲如洪鐘,字字句句如同靜夜鐘聲,震破昏迷,清醒覺心。末後兩句是,若不是這樣的話,不取正覺。這兩句同樣用於以上兩願。

「秘」就是秘奧,指法門深奧;又是秘密,指法門隱深,不易表示。《法華文句》說:「四十餘年,蘊在佛心,他無知者,名為『秘』。」就是說,釋迦牟尼佛四十多年,把一乘實法存在心裡沒有說,別人不知道,所以這是「秘」。《法華文句》又說:「一乘直道,總攝萬途,故言『要』也。」三乘法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三乘是權法。《法華》開權顯實,不再委曲自己,直說一乘一切成佛的法,這是實法,是直道,顯露污垢破衣中隱藏的明珠。八萬四千種修行,莫不從此一門而入,所以說「總攝萬途」。這就是「要」,重要、緊要、簡要等等。

「語如鐘聲」。深夜之中,這鐘聲一到,頓時俗慮全消,一切清淨。《佛祖統記》說:人命將終,聽到鐘磬的聲音,可以增加他的正念。《增一阿含》說:「若打鐘時,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。」例如鐘正響時,地獄裡也須停刑,罪人可以稍息,這都表鐘聲的作用。「語如鐘聲」,一方面表說法的人聲音如同洪鐘,很宏、很正、很靜,能持續,能遠聞,能震醒人的昏迷,引出善心。「語如鐘聲」兼表說法的聲音的功德,跟鐘一樣。這裡稍作引申,鐘上都有很多經咒,大鐘寺的鐘,鐘身是一部《華嚴經》,鐘口上是一部《金剛經》,還有很多咒、字種,所以你敲它一下,那就是這一切經、咒、字種,都在震動,都在發聲。在這一聲之中,就包括了《華嚴》《金剛經》以及許多咒語的無邊功德。極樂世界說法的人,也和這鐘一樣,一字就包括《華嚴》《金剛經》等等這一切功德在內,聞者聽到一聲,也如同聽到這麼多的經咒聲一樣。

上一頁            回《大經白話解》目錄           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