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會之四 「初心學人,悟入此宗,信解圓通,有何勝力?」

那麽底下大家就說,這個心我們知道了,這有什麽好處呢?我們剛開始學的人,就是明白了這些事兒,有什麽好處呢?這又是一個問題了,有什麽好處?這個也是《心賦註》裏頭,有人他就設了這個問題,

【 問:初心學人,悟入此宗,信解圓通,有何勝力?】

人家問:「初心學人」,初發心的,咱們在學人的地位上,到阿羅漢就叫無學位了,他不用學了,咱們是你能够發心,可是你實際還不如阿羅漢哪,阿羅漢斷見思惑了,咱們整個兒在見思惑裏頭,要知道。「初心學人」,「初心」兩個字大家要注意,是初發心的人,這叫初心,不是我剛三皈依,我一皈依就是初心,那不是,你得發了大乘的心,才是初心。咱們這個佛法都是大乘佛法,這個「初心」指的發大乘心的人。

你要發了大乘心的學者,「悟入此宗」,你能够悟入到咱們所講的這個《心賦註》講的一心,講的般若這些,你悟入這個宗;你如果能夠「信解圓通」,你有什麽勝力,有什麽殊勝的好處呢?替咱們問了。那個講了之後,咱們還是很不容易,是不是呀。那麽這方面我要去努力,我或者能信,或者能解,最後或者能悟,我有什麽好處呢?我得到什麽力量呢?什麽殊勝力量呢?所以就是替我們問了這個問題。初心的人就是我們這種人,咱們現在總算發了點大乘心,那麽我們聽到了這一些,我們在這一些繼續去參究,最後越來越深,越來越明,真正信進去了,得到一個正確的理解,能得到什麽殊勝的力量和作用啊?什麽法益啊?底下就是回答,分爲兩段。

【 答:若正解圓明,決定信入,有超劫之功,獲頓成之力。】

「若正解圓明,決定信入」,初心的人程度不一樣,這也得講條件哪。不能說一初心你就怎麽怎麽樣,那太空洞了,太籠統了,那也就不對了,那也得有條件嘛。你得對於這個一心法門,你得怎麽著呢?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。現在大家聽了之後,能不能産生一個正確的理解,就不敢保險了,因爲到了你心裏頭,你稍微一捏,一捏就變了,是不是。你得正確的理解,而且你這個理解的是圓的。

所以這個判教,小始終頓圓,我們這兒很多熟人,見到人他就是不肯圓,他總是他有所偏,信了這個他就反對那個,他對於這種圓教的法就格格不入,他就抱定次第法。次第法當然是佛法,小始終頓圓,但他就抱定次第法,你們說深了他就反對,這就不圓,他就是不圓,你不知道是個圓哪。

我們說次第法,常常說,你乘電梯,唰!一下上了屋頂花園了,這是頓法。沒有離開次第法,你哪一層樓你的電梯不經過呀!但是比你那個沿著樓梯上的人,那這個不可比呀。你每個樓那兒睡三天,你這輩子、哪輩子上樓頂去?不一定了。你要說那次第,他也有次第,他就哪個樓口他都經過,不然你二樓三樓的人怎麽上啊?一切次第他都經過,但是中間沒有這個次第相。你說中間他不經過的時候,他一個電梯「噌」上去了,有什麽叫次第相?什麽叫二樓口,三樓口,四樓口?

所以這就是我們信解圓明,「圓」,它就是智慧,對一切都是好的。「明」,清清楚楚,不是含含糊糊。有好多人這兒也談,我常常看,你到底……,你問,你問他一個問題,你如果再接著問,有的人就是剛他還說的都對,全對,你一問他就糊塗。有的人能問到三句四句,問到第三句還能差不多的人就很有水平。問到五句,我就沒有碰見一個人,他不是張口結舌,眨巴眼,就說不出來了,他就憋了半天,就糊裏糊塗,不知所云了,不明。他自個兒以爲他很不錯,你只要問到他五句頭上去,他就眨巴眼,結巴嗑,他就是落荒而走,他跟你扯了,逃避了。不明!

對於這個說法,你的正解是圓的,是明的,「決定信入」。所以這兩句話就是一個「信」和「解」;「決定信入」是信,前頭一句「正解圓明」是解。所以「信解」很重要,信解後頭才有「行證」,一部《華嚴經》就是講的「信解行證」。「信」也有條件,不是普通的信,是決定的信,還能信進去,不是表面的,深入!這個其實也不應該說是很難嘛,是吧。

你如果能夠有正確的信,是圓信,不要「是一非餘」,信了這個就反對那個。你這個是圓教的信法,你這個清清楚楚,你決定信入,不是含含糊糊,今兒信了,明兒又不信了,決定信!再也不會改了。既然這樣,自然會一步一步深入,大家要知道,我可以給大家保證。你真能這麽信了之後,我就給你保證,你決定是一步一步自然深入,妙就妙在這兒。

這樣怎麽樣呢?就這個條件,這個條件哪,就殊勝了,你就有「超劫之功」。不是修三大阿僧祗劫嗎?這些劫呀,你就能超過這一切劫的功效,不須要經過這麽些劫,就得到,「獲頓成之力」,你就得到頓然成就的力量,就是說刹那成佛。誰叫你坐到石頭上那兒當一塊木頭去啊!那就永遠不能成佛了,錯路!「頓成之力」。這個兩句還好解,底下難,難就難在後頭。

【雖在生死,常入涅槃。恒處塵勞,長居淨剎。】

「雖在生死,常入涅槃。恒處塵勞,常居淨刹。」這四句難信,當然也就更難懂,不能信就不能懂啊。你按文字可以解釋,你看誰能信?雖然咱們還在生死裏頭嘛,可是你就在這個生死裏頭,你就常入在涅槃裏頭了。文字就是這文字,你不能作別的講吧,「雖在生死,常入涅槃。」就只有這麽講吧。這福生是教語文的,你還能作別的講嗎?「雖在生死,常入涅槃。」你能作別的講嗎?就在這個生死裏頭,你就常入了涅槃了。不是說你了生死,出了生死入涅槃。不可思議呀!

「恒處塵勞」,「恒」者,是常也,常在塵勞妄想之中。「恒處塵勞,常居淨刹」,你就常住在清淨的佛刹。只能這麽講吧,這個文字,你們誰要說反對,大家就反對反對;不能反對,這個文字我就講清楚了。就是問題說,你們能信不能信,問題就是能信不能信。不能信不要緊,不要牴觸,這事可以再去參,不可思議就在這兒。而且就有這樣的人,本來說的就是咱們這樣的人,你只要符合先前你的條件,你就是這樣。

現在我們可能不信,不信不要緊,慢慢會信。這四句就是這個,他「恒處塵勞,常居淨刹。」你在「塵勞」跟「居淨刹」你就覺得是不能相容的事兒,你這個不能相容就是你不圓,就是你不圓,就是你自己妄生分別啊。底下,後頭兩句很殊勝,這兩句大家還可能信。

【現具肉眼,而開慧眼之光明。】

「現具肉眼」,現在你只是個肉眼,沒有什麽奇異功能啊,也沒有什麽神通,一有神通就不是肉眼了嘛,得天眼通了就不是肉眼,叫天眼了嘛,就是肉眼。「現具肉眼,而開慧眼之光明」,你這肉眼,慧眼的光明就開了。慧眼是什麽眼?慧眼是見真哪,見真諦。他就是肉眼,他就開了慧眼的光明,所以這個開悟的人,可以是肉眼當佛眼用。因爲他沒有天眼,他也不能說我就等於佛眼,佛眼就更殊勝了,不可思議了。因爲什麽?我慧眼就開了,法眼他也就具了,等於是這樣,他就可以當作佛眼來用,所以一般開悟的人就都可以這麽說。

有人說,這世界上哪兒找善知識去?古德的話:「那明心見性的人也就是可以當作善知識了。」也就是什麽呢,他雖然是肉眼,還是凡夫,他開了慧眼的光明嘛。他能看清楚這個真諦,他能知道這個法,什麽法是圓,什麽法頓,什麽說法是佛法,什麽說法是邪法,要能抉擇這些法就是法眼;見著真諦,見著離念的那個叫做真諦,有念就不是真諦,這是慧眼的光明,見著了無住的心體,這屬於慧眼見真嘛,這是第一點。

所以等到蕅益大師他就是,古德沒有那麽些個所謂人情世故,他不謙虛就是不謙虛,用不著那種所謂客套,他就說:「名字位中真佛眼」,我自稱,我在六位只是「名字位」,可是我是真佛眼。蕅益大師當之無愧啊。你看現在印光大師不就是說,他這個《要解》,佛再寫也不能超過他嗎,那不是真佛眼是什麽?所以古人那就是古人,咱們不能隨便。

咱們近代還有像印光大師,近代所屬是特殊因緣。所以清朝幾百年之衰,到了咱們這個上一代,上兩代出現的這些人物,對於諸位說,恐怕就是上兩代,我就說是上一代,又是夏老師,印光大師,虛老,西藏的貢噶上師,諾那祖師,這一代人,很特殊啊。一個大的醞釀啊,一個大的醞釀,大家要知道,幾百年不來這樣的人,忽然間來這麽些。這個中國佛協的也是這麽說,這一代出了很多人,大家共見,這是共同認識到這一點。居士中像楊仁山,像夏老師,像這個……,許許多多,都是極突出的人物,這幾百年沒有的。就像這樣幾百年所不常見的人,它一時都同時出現了。而且出現了很多東西,密教從來不來,來了;《無量壽經》從來沒有善本,有了善本了。所以說,咱們這個年輕一點的人,你們要知道,你們要發心的話,你們這個很好的來肩當如來事業呀!也就可以說,這些大德之來就爲的是大家啊,大家不要輕看自己,不要輕看自己。

【匪易凡心,便同佛心之知見。】

「匪易凡心。便同佛心之知見。」不要換這個凡心,不要什麽入定、現出什麽什麽東西、得了什麽什麽東西、或者說這個身體修通了這些東西,不要這些東西啊,他就開了佛的心的知見了。他說「便同」,這個分量很重啊,不要換這個凡心就同了佛心的知見,同於佛心的所知、佛心的所見。這就是什麽呢,這些話都是什麽呢,就是初心的學人你要能夠信、能夠解,就得這麼樣的好處。

【煩惱塵勞,不待斷而自滅。菩提妙果,弗假修而自圓。】

還有,「煩惱塵勞,不待斷而自滅。」事實就是這樣,所以我們不是光是都從書本上的東西,這有的實際體驗,這個煩惱塵勞你不用去斷,它自個兒就滅。這個「菩提妙果,弗假修而自圓。」菩提妙果,不用你去修,「假」是假借,用啊;不用修,自己就圓滿。真實如是,不能懷疑。你要懷疑就說明你那個衆生知見根深蒂固。就是你要懷疑,懷疑就反映這個,我跟大家就給你下個結語。你就要這樣的看,你有一點兒懷疑,你就是你那個知見很根深蒂固。

自個兒認識這問題,「哎呀,敢情我是這麽根深蒂固。」不懂不要緊,你認識自個兒這個問題,你慢慢一點一點好好去修,好好去發心,好好去體會這個,這有願必滿,總有一天,逐漸逐漸就不一樣。這個還比較難,又是要「信解」,還要「圓明」,還要「決定」,還是比較難哪。這底下還有,所以說不可思議。大家呀,也就是很有因緣,很有福啊,今天咱們湊在一起,把這些個殊勝的咱們來…,很有福啊。

【若於一心,有圓信圓修,乃至見聞隨喜,一念發心者。無不除八萬塵勞,三障二死之病。】

底下就是說,若於「一心」這個法門,「有圓信圓修」,你能够圓信,圓的相信,圓的去修。這個我們覺得還是挺難,「圓信圓修」自個兒就不敢當啊。底下呢,「乃至見聞隨喜,一念發心者。」你對於這個法你能够見,能够聽到,你發了一念的心「見聞隨喜」,我聽了之後我很喜呀,隨喜呀,這麽殊勝啊。對於這個法門,你若是乃至能見、能聞、能够隨喜一念發心呢,像這個我發這心如此殊勝啊,對於這個有所信,有所喜,歡喜呀,發心哪。我也要因此,我要於此門中,我要於此門中自覺覺他啊,是不是!這麽好嘛!我這就拿這個去救度衆生,多直截了當,是不是!你這就是一念發心嘛。你說這個這麽好,我趕緊我就這麽來,我就快了,這個心發的還小啊。

「如此殊勝,我拿這個來救度衆生」,你起這個一念就是一念發心哪。怎麽樣啊?「無不除」,沒有不除,沒有例外,「無不除」,大家注意這個古人的文字,就給你決定了,沒有一個例外,沒有一個不怎麽樣?「除八萬塵勞」啊!你八萬四千塵勞,沒有不給你除掉的。除「三障」,咱們那個廣濟寺讓居士林念,「願消三障諸煩惱」,消我這個三障啊。三障是什麽呀?是煩惱障。你煩惱嘛,你就造業呀,第二個就是業障。造了業就受報啊,就報障。銅床鐵柱都是報啊,今生有的人眷屬不和,這是報啊,是不是,他有報障啊。沒有不消三障的嘛,你八萬煩惱塵勞能消,三障能消。

「二死」,「無不除八萬塵勞。三障二死之病。」「二死」那是什麽死?兩個死,就是一個是分段生死,咱們這衆生死了又活,死了又活,這叫分段生死。阿羅漢就出了分段生死,就出了三界了。阿羅漢沒全出生死啊,只出了一個死,只出了一個分段生死,沒有出變易生死。菩薩有四十幾個位次,從低的位次升到高的位次,當然不是現在所謂升級,這個「升」字也是勉強說。就是從這個低的位次他就自然進入,入於後頭高的一個位次,就有個變易嘛,前一個位次就滅,那個身就滅了嘛,他更高一個位次的身就出現了。這一個位次差得很遠哪,所以初地菩薩就不知道二地菩薩的舉足下足之處啊。二地菩薩在哪個地方舉足下足,初地菩薩不知道。所以也把它看成一個生死,這叫做變易生死,這兩種生死。

所以這個就不得了了,這句話就不得了了,能够有這麽一念發心的,沒有一個不除掉你八萬塵勞,三種障: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兩種生死的病。真實如是,古德還有什麽大放談,大宣傳,拉攏主顧的嗎?沒有一個字不真實。說過了一點兒叫做增益謗,沒有這麽好,說這麽好叫增益謗;有這麽好,你不說這麽好叫減損謗。所以說法很難,不是你隨便說的,所以不落減損便落增益。

所以大家知道這個裏頭沒有一點浮誇啊,種種都是講浮誇,世間法都是浮誇,宣傳宣傳,這裏頭沒有宣傳。宣傳幹嘛,我把你們招來幹什麽?永明大師把大家招來幹什麽?釋迦牟尼佛把大家邀來幹什麽?我常說,古人常說「不要你一大文錢。」釋迦牟尼佛不要你一文錢。我現在再補充一句,「釋迦牟尼佛不要你一張選票」,拉攏你幹什麽?只是爲了救度你嘛,把最好的東西給你,最真實的給你。所以這個就很不容易相信哪,信最難。今天聽了之後,大家是含含糊糊的,將信將疑的恐怕不少,你這有一點將信就是殊勝功德,就是殊勝功德。這個底下又引《大品般若經》講:

【大品經云:如摩尼珠,所在住處,一切非人不得其便。以珠著身,闇中得明,熱時得涼,寒時得溫。若在水中,隨物現色。即況識此自心如意靈珠,圓信堅固,一切時處,不為無明塵勞非人之所侵害。則處繁不亂,履險恆安,高而不危,滿而不溢。】

說這個「心」就如那個摩尼珠,如意寶珠。你這個寶珠在一切地方,這一切非人,這種種妖魔鬼怪就不能侵害你。那個珠要碰到你的身體的話,你身上要帶了這個珠子,黑暗中就得光明,熱的時候它就涼快,冷的時候它就暖和,在水中它就可以現種種的顔色。這就打個比方,是什麽呢?這是永明大師的話,就比方你認識你這個心,這個心就如這個如意寶珠,你如果對這個心你能夠圓信堅固的,那你就是一切的時處,在一切時,一切地方,無明、塵勞、非人,給咱們搗亂的就是這幾個東西吧,一個是無明,無明嘛,你糊塗嘛,這是根本嘛,無明就出了貪嗔痴三毒;塵勞,這塵勞妄想,咱們煩惱就是障;非人就是妖魔鬼怪。這魔障它就是有嘛,就咱們得承認這個,所以修法要修的不好,大家要警惕,要在這個很小的地方就要注意,有的時候他被魔障纏繞了。因爲你缺少般若呀,你如果有點般若就絕對不會。在一切時處就不會被無明,被塵勞,被這些個非人、妖魔鬼怪一切的東西,天魔,它們的侵害。那你就是金剛了。所以密宗老說「金剛」啊,金剛般若,什麽是金剛?那金剛不就是指智慧嘛!那無明也不能害你,塵勞也不能害你,一切妖魔鬼怪,天魔、夜叉都不能够侵害你。這就回答了,對於這些剛才說的,心是什麽,對於這個你如果能够信解,乃至能够一念發心,得這麽個好處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