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卯春節談無為 (中)

中年人的任務呢,那就要菩提心了。中年人,我剛才說的,要繼往開來,要承先啟後,那麼這個做法就是一向專念,就是發菩提心。

菩提心一個是順事的菩提心;一個是順理的菩提心。而密法叫行願菩提心,也就是順事的菩提心;還一個叫勝義菩提心,就是順理的菩提心。那個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邊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證。」這四句話,發起這個心來,就是事上的菩提心,是菩提心的一部分,這都是一種,但這一種屬於淺的。從事上說,你是發了菩提心,而這四句話就很不容易啊。這個法門你要學,無量我都要學啊,這個心要發起來也很不容易,人也就變了。煩惱是無邊我要斷哪,不是讓它滋長,去聽任它。眾生無邊我要度啊,我不是不關心,我要去度脫他。佛道無上我要證啊。就這四句,大家常常念念也很好,這叫事菩提心,這可以檢查檢查自己一下,我這是不是菩提心啊?

等到勝義菩提心那就平等了,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」,這道理很難懂。一切眾生和佛,和我自己的心,這三個沒有差別。這句話是好說,這句話真要懂了,是很了不起的事情。當然我們第一步可以先從依照文字,文字依通,從這個文字,依止這個文字,我們得到理解,然後把這想通了。這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,但那還不是如實的懂了。如實的懂了,這是一個很大的飛躍啊。不但是懂了,而且發了這樣的心,發的心就是一個平等的心。所以這個大家很難體會,怎麼發一個平等的心?哈哈哈……,這個就是說,大智慧!所以說,真正的菩提心是大智慧、大慈悲,剛才說的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是大慈悲;大願力,「佛道無上誓願證」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看這個志願多大!這三個是結合成一體的心。你這有了智慧了,一切皆空,他不起度生的心了,這個就最多證個阿羅漢,甚至於是外道。有的人只是度生了,只是度生了之後,沒有這個體會,沒有智慧,那個往往就成為世間的一些英雄豪傑,所謂世間的聖賢。

所以要發菩提心,這發菩提心很殊勝啊,這功德難思,「不起於座就能成辦」,所以「初發心時便成正覺」。你看,初發了這個心的時候,就成了佛了。「發心畢竟二無別」〔註一〕 ,發菩提心,剛發心的時候,最初發了這麼一個心,跟畢竟成佛,這兩個沒有分別,平等啊。但是「如是二心先心難」哪,這樣兩個心裏頭,最先的那個心,初發心的那個心,那個心很難哪。因為在煩惱迷惑之中,在這種情形之下,你能發起這樣的心,這個很難哪!所以發起這個心,成佛倒不難了。但在眾生的煩惱污濁,這個五濁惡世,在這顛倒妄想、煩惱叢中,你能發起這個心,這是火中生蓮嘛,這火中生蓮很難得啊!有了蓮子之後,你將來一千多年你還開出蓮花來了。報上介紹,把那一千多年的蓮子,現在培出來,開出滿盆的蓮花。那就是發了這個心,有了這個蓮子,雖然這一千多年都沒人種它,它最後還要開花結果,還要成佛,因為它這個說的就是這樣,「如是二心先心難」,所以可貴,難就可貴。「己雖未度願度人」,自個兒還沒有得度,可是願意去度旁人,所以「是故我禮初發心。」所以我要禮拜,佛跟初發心在一塊兒,我先禮拜誰呀?我先禮拜那個初發心的人哪!

所以現在這個中年人,就是勸你們要都發菩提心。光發心,具體怎麼著?就是發了這個心,你還要有修持,不然你這個心就會退,因為這個世界是進一退九,要怎麼能夠不退?你要靠念哪。靠著念,得了佛的攝受。這大勢至菩薩就是「勢」者,力也,大力。大勢至菩薩手上拿著是金剛杵,大家要知道,走到那兒地都動,他這個威力最大,「至」是登峰造極。這說起來,咱們大家又要疑惑了,阿彌陀佛要涅槃之後,觀世音菩薩繼位;觀世音菩薩涅槃之後,大勢至菩薩繼位,大勢至菩薩永不涅槃。大勢至菩薩就念佛成功的。大勢至菩薩就放光照一切世界,攝受念佛的人;阿彌陀佛也同樣,佛的光明就攝受念佛的人。所以我們要得到佛的攝受,也就是,同時又是最好的,來使我們能夠恢復本心的一個最有效的修持方法。

所以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」本來就是佛的這個心,念什麼呢?念的是無量壽、無量光,念的還是自己的心。那麼,總之是一個心,那還不就是一回事了?那麼,自己本來就跟佛是平等,是佛,而且我現在就在修佛,佛在修佛那還不成功嗎?所以「念佛時即是見佛時,見佛時即是成佛時。」這樣說起來,「念佛時即是成佛時」,就「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」。所以有孝心的人,就應當要勸自己的長輩好好地念佛呀,就是這個,這個是這樣。真正有慈心的人,就要教導自個兒的子女好好地念佛,不僅僅是教導他去做好人,要學會功課,就是這樣。所以這個就是要繼承這個事情 ── 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

對於老年人,剛才已經說了,要帶好這個隊啊,也就要在這個時候,要收成了,而且我現在很有這個心,就說,再跑最後幾圈,要衝刺了。不是告老啊,說「老了,不行了」,要衝刺了!剩最後幾圈,要快!哈哈哈……,要加油跑,要快跑、要衝!要發揮出前所未有的速度,對不對?所以老年人應該怎麼?就「萬緣放下,一念單提。」對於這些世間的事情都了了,從本來就要有這個出離心,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?「萬緣放下,一念單提」,這個就是一個最大的威力呀,不在乎那許許多多其他的事情,許多許多事情都是培福的事情,而這個事情是真正是直截、直扣本源。什麼是你的本源?所謂「消歸自己,直扣本源」,就是這個!你恢復你的本源,就是最好的方法。都放下了,「一念單提」,就是《金剛經》的所謂「無住生心」,萬緣放下就無所住了,什麼緣都不住了,還有什麼所住?「一念單提」就是「此念不滅,生生不已」啊。這個本來是地上菩薩才能做得到的事情,我們凡夫就靠念佛,當你念到勤勤懇懇、綿綿密密的時候能做到,做到的時候你就是地上菩薩,所以入諸法實相,唯有這個……。〔錄音換帶〕

現在對你們年輕人,那就要求你們世間的事情,還是該做什麼做什麼,但是要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」「一向專念」不等於成天地念,但這個到「一向專念」那就要專哪,那什麼東西都要擱下,能夠甩得開的全甩開呀,心也不在上面了。心中所念的、所想的,就是這一念。你到這時候有不成功的嗎?那還有不成功的嗎?還可能不成功嗎?那不可能了,問題是你肯不肯哪!但有的人不知道……,怎麼能不成功呢?就是你不肯哪,你不肯就不能勉強,佛不勉強人。佛從來不勉強人,都是隨你自己的願,「我是儘我的一切度化你。」那個菩薩都如此,我們一塊發了菩提心的人,你入了地獄,我到地獄陪你去,去度你;你這個始終出不來,我始終陪你,陪到你有一天你發菩提心,陪到有一天你最後頭了,你成功了,我才……,這個事我才算交卷。他不勉強你啊,他要是勉強你,那速度就快了。所以這就是老年人要「萬緣放下,一念單提」,更殊勝的,那就是要「心空及第歸」,達到心空而即身有所成就。

這個即身成就,現在就是說,解放以後在中國,即身證大虹光身的,還有五、六個人,那是可以考證的。最近有人他們來了,來做報告,提出這個證實,他身上帶著那化光人的頭髮。一個紅教的活佛,他四十多歲。這個活佛住了十年……,十年是八年住監獄,兩年勞改;這個人才四十多歲,身上帶著一個護身符的盒,裏頭就帶著這個化光人的〔頭髮〕。人走了,化光了,頭髮留下來,他的頭髮他帶著。頭髮有多嘛,大家可以分嘛,一個人供一點。那諾那祖師頭髮不是陳家供著嘛,陳家供著,長出綠豆那麼大的舍利。我給他裝到舍利瓶子裏頭去,李某跑去禮拜,這都是些不可思議的事情。這還是「且卻」成就,要是「脫嘎」成就,連頭髮指甲都不留,通通化光,甚至於可以不等到臨終,就是在我那個時候,在你們這個時候,他就是虹光身,這個是「脫嘎」成就。回頭再說這光的事,那就要看光。「光」,當然我們剛才說到,是一個初步的意思,但是到了最後「脫嘎」,「脫嘎」他就看光,就化虹光身,所以這回頭我們擱到,等一等再談。

就說這個證明這即身成佛,在這麼個不好修的環境之下,那是不好修啊,受到很多打擊,念佛都給你……,還有這麼些人化光,即身成佛。這麼說,那人人有份嘛。所以現在我也在什麼,因為貢嘎上師給我印證的,要廣義的說,我也可以說是貢嘎上師說的,也可以說是王上師說的、夏老師說的,也有一些符合,但是要是嚴格一點說呢,還不夠啊,所以還要衝刺。希望大家再鼓起一番勁兒,不要灰溜溜,哈哈哈……,要振作、要振作。新春哪,春天的這個春字,春天的啟發,萬物生長,振作!讓咱們菩提心,隨著這個春光,像樹葉子似的,長出來。不發的發,發的要長。

底下就說我們希望「心空」,「心空及第歸」不限於老人,誰都有份。龍女才幾歲就成佛了,畜生女,龍算畜生,畜生女八歲成佛。他不一定老,剛才我說老,老了當然就是更容易,他就比較極專了。現在具體環境之下呢,中年人太忙太苦了,但是這不限於老人,這是共同都有份的事情。

所以,頭一個就是說……,我們再把這四句再說一遍,「十方同聚會,個個學無為,此是選佛場,心空及第歸。」我們這是一個研究無為法。那一天,就是打掃房子那一天,某某提那個問題,我呵斥了他。為什麼呵斥了他呢?這很明白,咱們這學的是無為法啊,我說的那個《金剛經》是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那麼,那說這個偈子,都是講的是有為之法,如夢如幻,所以這《金剛經》大家很多用不上,這四句誰都用得上,是吧?《金剛經》的無住生心,非得菩薩才用得上,但這四句用得上啊,你對於這有為的事情,你看見了就跟做夢一樣。

我在文化大革命為什麼過得來?那就跟演戲一樣。我說,你這叫我噴氣式的,我這兒演戲;你那兒批判我,你也是演戲。像劉某某、楊某某,一個袁某某,一個一個走馬燈似的,一個一個轉,一台一台唱,你這兒也在唱戲,也在批判我唱戲。後來出來時跟我說:「你要知道,我也沒辦法,我後頭有人管著我。」他自個兒還跟我說,呵呵呵……,就去年,所以這就是演戲。演戲這就無所謂了,所以它這是有為法嘛。但是現在我們是什麼呢?我們這是個個來學無為啊,我們不要忘了我們是學無為。那麼這裏頭就是……,他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?他覺得這還是有為,你這不是還是有這個有那個嗎?這一點就說是今天要講一講的原因。

所以,咱們之失敗是由於分別,就是由於意識,第六識。因為分別就出了識,識就有了第六識,專管這分別。失敗是從這兒失敗,我們要回頭也從這兒回頭,也得從意識這兒回頭,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佛了,你已經背覺合塵,現在你要是……,那就是一切都走向有為了。你要回到你這個清淨的本源,要背塵合覺,是吧,也是要利用這個意識。所以這有個最好的比方,就是「因地而倒,因地而起。」地上有個坑拌你摔了跤了,因為這個地拌你摔了,倒在地上了,怎麼能起來?你抓空起得來嗎?所以從空中把你摔到地上,因地把你摔在地上,你要起來怎麼起來?你要手按著地才起得來,按著地才起得來,所以「因地而倒,因地而起。」大家得從這個地上起來。你說開始倒了之後,連這個地都不要,你就起不來了。所以「背塵合覺」「背覺合塵」這裏頭都有個「合」,可是要注意,方向不同!「因地而倒,因地而起」,都是因為地,可是方向不同。一個是站著好好的,趴!倒在地上了;一個是我要離開地起來,再站到空中。都得靠地,但方向不同,分別在這兒。

一下子就要離開意識,這是不可能的。那只有什麼呢,只有你念佛念到一心;參禪,參禪他開悟,那是暫時的斬斷,永遠斷了還得三關齊破,起碼得破重關。破重關還非佛境界,破重關就安住於法身,那就是永遠沒有妄想了,當然破了重關還有什麼……。所以我們這個是要「背」,要來「背塵合覺」,各個人的情況不一樣,針對大家你怎麼樣爬起來,當然還是要有所為,但是這個為的方向,和那摔跤的方向是相反的,這要有所分別。

註一:《大般涅槃經》卷第三十八,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六,「發心畢竟二不別,如是二心先心難,自未得度先度他,是故我禮初發心。」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