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池功德第十七 (之二)

微瀾徐迴.轉相灌注。波揚無量微妙音聲。或聞佛法僧聲。波羅密聲。止息寂靜聲。無生無滅聲。十力無畏聲。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。大慈大悲喜捨聲。甘露灌頂受位聲。

本段水說妙法,顯示極樂世界無情說法的不思議功德。水中波浪,大的叫做瀾,小的像水面的細紋,叫做波。現經中說「微瀾」,所指是波。這些水波安和地徐慢旋迴,波與波的水互相注入,水流有聲,演放出無量的微妙音聲。水波正在廣宣法音,饒益眾生,使聞者各各聽到自己願聞的法。

㈠「或聞佛法僧聲」。佛法僧是三寶,《阿彌陀經》說:「聞是音者,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。」

㈡「波羅密」。譯為到彼岸。修菩薩的大行,能由生死的此岸,到達涅槃的彼岸,叫做波羅密。

㈢「止息寂靜聲」。止是停止,息是休息,指息滅種種妄想。止息即止觀。《止觀一》說:「法性寂然名止,寂而常照名觀。」這是說寂然不動叫止,相當於戒定慧三字中「定」字的意思。在寂定之中仍有覺照的作用,就是「觀」,相當於三字中的「慧」字。「寂靜」,見前「諸根寂靜」註解(第六品:定成正覺願,「遠離分別。諸根寂靜」)。

㈣「無生無滅聲」。清涼國師說:諸法本自無生,便自無滅。《仁王經》說:「一切法性真實空,不來不去,無生無滅。」《心經》說:「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……。」《心經》的「空相」就是《仁王經》的「真實空」,就是第一義空。一切法既是真實空,從何處又有生滅去來?所以本經「彼佛如來。來無所來。去無所去。無生無滅……」。遠離去來、生滅,空有一切分別的相,所以清涼國師說:諸法本來無生,既無生,當然也就無滅。

㈤「十力無畏聲」。十力是佛證入實相的智力,共有十種(詳見《大經解》第四十六品「十力」註)。「無畏」是佛在大眾中說法,泰然自若無所畏懼的德,一共有四:① 說一切智無所畏。② 說漏盡無所畏。③ 說障道無所畏。④ 說盡苦道無所畏。

㈥「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」。「無性」,一切法都沒有實體,所以說「無性」。「無作」是沒有安排造作的意思,和「無為」相同。如有所作為就成有為法了。《法事讚》說:「極樂無為涅槃界。」涅槃是無生無滅,除盡一切有為的法,離開一切有為造作。天台主張,權教法相宗的佛是修行感得佛果而成的佛,為酬報三大劫修行的因所成的佛,所以是有為法的佛;圓教佛的三身都是本來「自然如是」的性佛,不是由因地中修行造作的果實,所以叫做無作三身。根據法華一乘平等論述所著之《守護國界章》說:「有為報佛,夢裡權果;無作三身,夢前實佛。」這是說,權教從有為法修成的佛,這個佛果只像人在睡夢中所得的果實,這是如來為眾生權巧方便而說是佛。若是由無作法所證圓教佛的法報化三身,那是入夢以前真我,這才是實佛。

「無我」。有恆常一定的體,又有主宰的作用的,叫做我。在人身中執定存在這個的,叫做人我。若在法上執有這個的,叫做法我。人身只是五蘊的假和合,沒有常一的實體,所以沒有人我。諸法總之是因緣所生,也沒有常一的實體,所以也沒有法我。《止觀》說:因為沒有智慧,所以認為有我。若用智慧來觀照,實在是沒有我。要說有我,我在哪裡?從頭到足,各肢各節,一一尋察,但找不到我。可見何處又有他人和眾生呢?

又《原人論》說:肉體形象所顯的色身,以及能思能慮的我心,從無始以來,由於因緣之力,一念與一念,就是一生一滅,後念生則前念滅,念念相繼,就是生滅相續,沒有終止。像是涓涓的水流,後浪追前浪。又像燈蠟的火焰,前焰剛熄,後焰已燃,焰焰相接,生滅不停。人的身心與之相類,由於因緣,身心假合,好像是一,又好像是常,其實只是相似相續,既不是一,更不是常。但是凡愚的人,缺少智慧,認以為我,寶重此我,引發無量貪瞋癡三毒,造一切業。

㈦「大慈大悲喜捨聲」。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。⑴ 慈,與眾生樂。⑵ 悲,拔眾生苦。⑶ 喜,見他人的離苦得樂,自心生起歡喜的心。⑷ 捨,內心平等沒有執著,於眾生捨一切冤親等等的分別,捨棄一切貪、瞋、癡過失。眾生修習得無量福與果。

㈧「甘露灌頂受位聲」。甘露本是天人的不死藥,吃了能延長壽命,味美如蜜。密典《秘藏記鈔》說:用法水給弟子灌頂,叫甘露灌頂。《大日經》說:如來是法王,為令佛種不斷,用甘露法水給弟子灌頂。從這以後,一切聖眾對於得受灌頂的這個人都很敬仰,知道這個人決定不退轉於無上菩提,一定繼承法王之位。

得聞如是種種聲已.其心清淨。無諸分別。正直平等.成熟善根。隨其所聞.與法相應。其願聞者.輒獨聞之。所不欲聞.了無所聞。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
本段表明極樂眾生聽到水聲說法,所得的法益。往生的人聽到以上種種妙法音聲,大家心中清淨,離開垢污同雜染,也離開了種種虛妄分別、對待,入了不二法門,契合中道,所以經說「正直平等」。不二無別就是平等,中道就自然正直。不邪為正,沒有任何邪思邪見;不曲為直,「直心是道場」。禪宗提倡「直起直用」。唐代有台山婆,人問「台山路怎麼去?」她只回答:「驀直去。」這三字,極平常、極奇特,無邊妙義與玄理都在其中。於是善根自然成熟。《阿彌陀經》說:「諸寶行樹及寶羅網,出微妙音,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,聞是音者,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。」《彌陀疏鈔》說:「執持名號,願見彌陀,誠多善根,大善根,最勝善根,不可思議善根也。」

「隨其所聞.與法相應」。這一點是極樂最殊勝之處。在極樂世界所聽到的法,你不但都能領會,並且立即同法相應。現在我們有很多人,豈但不能同法相應,就是正確領會也極端困難。我們娑婆眾生,極多的人都沒有達到六根清徹,耳內有許多垢污。打個比喻:像是拿個杯子去舀甘露,但是你的杯子剛剛裝過敵敵畏。用這個杯子,你喝甘露,喝了就會把你毒死。你杯子裡有毒呀!所以要無垢,也就是先要消除貪瞋癡三毒啊!至於「相應」,十分重要。相應就是契合。《往生論註》說:「相應者,譬如函蓋相稱也。」這就是說,相應就像匣子與匣蓋的相稱相合。《華嚴論》說: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一日相應一日佛。」

「其願聞者.輒獨聞之」。自己想聽什麼,就自己聽見什麼。不想聽的人,就一點也聽不到,一點也不受干擾。時時聞無上法,處處得真實之利,所以「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」

十方世界諸往生者。皆於七寳池蓮華中.自然化生。悉受清虛之身.無極之體。

十方世界的佛都在稱讚阿彌陀佛,稱讚極樂世界,勸自己佛國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。十方佛土的人民大量往生極樂。所以大家要重視這個問題。十方世界這麼多佛都在勸導往生,十方國土的大量人民都是依教奉行,所以我們學佛,最要緊的是要依教奉行,而不是只把它當學問去研究。如果不是只想當個學者,而是要成就自覺覺他、普利眾生的大願,你就須依教奉行,求生極樂。得到往生,都在七寶池的蓮花裡自然化生。由於不經過胞胎,又不是由於自己妄業的惑報,而是全憑彌陀無上願力,自然出現,所以叫作自然化生。「悉受清虛之身.無極之體」呀。這個「清虛」「無極」出現於漢、吳的譯本。因為那時佛教剛來,翻譯經典,很自然就採用當時道教的常用文字,所以經中出現清虛啦、無極啦這些道教的用語。嘉祥大師說:神通廣大,無所不至,沒有極限,所以稱為無極,是「無極之體」。如光如影,不是血肉之身,所以稱為「清虛之身」。

不聞三塗惡惱苦難之名.尚無假設.何况實苦。但有自然快樂之音。是故彼國名爲極樂。

「不聞三塗惡惱苦難之名」啊。《阿彌陀經》說:「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。」又說:「其國眾生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。」又《論註》說:「永離身心惱,受樂常無間。」所以經中說,在極樂國中「但有自然快樂之音」,所以彼國名為極樂。

上一頁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回《大經白話解》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