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四念毘盧遮那佛,頓入華嚴法界者。】
華嚴法界就是一真法界,也就是華藏世界。一真法界,一真,是大圓滿的境界。頓入,是「頓」啊!我們都講圓頓之法,不是那麼一點一點爬的方法,直截了當的。「念毘盧遮那」,怎麼說要念毘盧遮那呢?毘盧遮那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。天台宗和法相宗說毘盧遮那代表法身,盧舍那佛代表報身,釋迦牟尼佛是化身。天台也是圓教,現在這麼說的人很多。至於華嚴宗呢?釋迦牟尼佛是化身,沒有不同;但把毘盧遮那和盧舍那說是一個名字,而有廣略的不同。總之,都是說,毘盧遮那的化身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。
這個就是我們要憶念我們的本師。所以,我們這一切都不能忘本。我們的本師是極殊勝。我們一般只相信釋迦牟尼佛是尼泊爾的太子,出家了,後來成道了,後來滅度了。這是化身所顯現的,這只是一個小片段。真正釋迦牟尼佛,就僅僅是這樣嗎?《華嚴經》裏,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,不知道多少劫多少劫早已成佛。王子出家成佛,這是示現。釋迦牟尼佛何嘗涅槃呢?就咱們世間人智者大師念《法華經》藥王菩薩焚去兩臂的時候,他親見靈山一會,儼然未散。佛在靈山說法的法會,還在那說呢!至於這種生滅,是因凡夫有生滅見,見的就是生滅。
【如世主妙嚴品,十方諸大菩薩及天龍神鬼所說諸頌,各出自證法門,以如來果地發人信解,令入念佛三昧。】
《華嚴經世主妙嚴品》,十方諸大菩薩及天龍神鬼所說的種種頌,都是說出自己怎麼證的法門。勸導大眾最後都是要成佛,以如來果地的妙覺,來啟發尚在因地的眾生,令大眾生信得解,證入念佛三昧。《華嚴》也就是讓大家入念佛三昧。
【自是說如來現相品,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,各有十方諸大菩薩及諸世主說偈讚佛。而十地品每歷一地,必曰不離念佛念法念僧。是知諸位階次雖殊,莫不以念佛為其本行。佛佛道同,舉一毘盧,攝無不盡。】
〈如來現相品〉,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,各有十方的諸大菩薩、諸世主都說偈子讚佛。〈十地品〉每經過一地,菩薩都說不離開念佛念法念僧。所以咱們每一座法完了,念三皈依,念佛念法念僧。
這個三皈依,有的人不清淨,這個就很要注意了。最起碼的,信了佛,就不要再信其他什麼教主了。既皈依了法,就不要再研究、再相信別的那些個外道典籍了。皈依了僧,就不要再去找牧師、阿訇等了。
所以,從這來看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階次雖然不同,都是以念佛為其本來的行持。古佛今佛,佛佛道同,舉一毘盧遮那佛,就把一切佛都攝盡了。
【故普賢十願常隨佛學一門云:「如此娑婆世界毘盧遮那如來,從初發心,精進不退,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,乃至成大菩提,入於涅槃。如是一切我皆隨學。」】
在普賢十大願王裏頭,「常隨佛學」,普賢菩薩所學習的娑婆世界的毘盧遮那如來,不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嗎?釋迦牟尼如來,從最初發心起,就精進不退。六度中,精進度十分重要。凡夫是進一退九,進一步又退九步,比扭秧歌還差;扭秧歌是進三步退一步,很慢了;進一步退九步!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,難啦!每個人剛剛發了點心,就來了個障礙,或者生病,或者來了些事。好不容易有點進展,修持有點得力,就來點什麼干擾,進一退九。
釋迦牟尼佛是精進不退。「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」,這都是普賢行願裏頭的話,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生命作布施;「投身飼虎」,見老虎要餓死了,就跳下去餵老虎;「割肉餵鷹」,鷹捉兔子,兔子來求救,佛就把兔子藏起來,鷹就來質問:「你救了牠,我就餓死了。」佛就說:「我剌肉替牠,相當於兔子這麼多的肉。」鷹說:「這個可以,我就不要兔子。」可是拿秤來秤,要割的肉等於兔子,誰知剌多少肉下去,都抵不上兔子,身上肉都割光了。我們本師就是這樣的無量劫來,以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身命來布施,令人感激淚零。
我們現在捨一點外財,大家還是很踴躍的,也就很難得了。你要說叫我們捨掉一個內臟去救度什麼人,就困難了。佛是以不可說不可說的身命而為布施。
「乃至於成大菩提,入於涅槃。」這表示布施只是開始,從布施開頭,六度都圓滿,成大菩提,入於涅槃。
「如是一切我皆隨學」,這樣的一切,我都跟著學。這是普賢菩薩的大願。我們也看到為什麼憶念咱們本師釋迦牟尼佛?這個功德、這個恩德,無量無邊。我們過去多少生中,已經不知道多少次蒙受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救度,現在還正在救度我們,正在救度,就在此時此刻正在救度我們。這都是佛恩啊。
【由我本師因地修行,廣大無邊不可思議。故所感報化,亦廣大無邊不可思議。】
由於本師在因地中修行了廣大無邊的功德,不可思議。所以,釋迦牟尼(就是毘盧遮那),他所感的、所證的報身、化身,也廣大無邊不可思議。
【行者誠能決定信解,知一切佛不離自性,起勇猛心,起擔荷心,便與本師初發心時等無有異。】
「行者」指我們,行者若能真誠的生起決定的信解,能夠深信,能夠正解。理解什麼呢?「知一切佛不離自性」,知道一切佛都不離開每一個人本人的自性。所以,不是向外去求佛,一切諸佛都不離開你的自性。聽了這句無上開示,自然生起勇猛心。我的自性就是一切佛,還有什麼膽怯?還有什麼不敢呢?要「承擔」,我心本是佛心,敢承擔。「便與本師初發心時等無有異」,你就和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初發心的時候 —— 不是剛才說嘛,一發心就精進不退,就一直到成佛 —— 你就跟釋迦牟尼當年初發心的時候,沒有分別。所以「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」。《華嚴》《法華》以蓮花做譬喻,就是因果同時。荷花的殊勝處很多,「出淤泥而不染」也是一點。荷花的功德,其中最殊勝的就是因果同時;荷花開的時候,蓮蓬在裏頭了。所以,我們念佛的時候,佛的果覺已經出現,已經成功了。蓮蓬不是在花瓣脫落後又長出來的,花正開的時候,小蓮蓬就在裏頭,小一點就是了。真是因果同時,「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」,就是因果同時的道理。這就是告訴我們,行人要如此發心,主要知道一切佛不離自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