積功累德第八 (之五)

【不計衆苦。少欲知足。專求白法.惠利羣生。志願無倦.忍力成就。】

「不計眾苦。少欲知足。」這一切苦都不計較了,這裏有二苦、三苦、八苦等等,這個我們都很熟悉了。一切都不計較,彌陀是「縱使身止諸苦中,如是願心永不退」,不計較這些苦。「少欲」就是不多求,「知足」就是雖然少,我也不惱恨。

《遺教經》說得很好,「少欲之人,則無諂曲以求人意。」他根本不多求,他也用不著去逢迎人,仰人鼻息,去奉承,去阿諛;也不會為這些諸根所牽引,為這個舌根想吃好東西我什麼什麼,那就多欲了,他根本是少欲,他吃菜根香,就咬咬菜根就可以。

「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。」現在咱們這出家人都是要坐進口的汽車,國內、國外都是這樣,心裡他並不坦然哪,他都是有所憂畏呀。真正少欲的人心就無所憂畏。「觸事有餘,常無不足。」遇見一切事他都覺得有餘,沒有覺得缺少什麼。所以「有少欲者,則有涅槃。」這個話就份量重。所以你開始要證涅槃,你得從有少欲才有涅槃哪,你自個兒的這種欲望很多,所要求世間…,所以首先要一個出離的心,少欲則有涅槃,「是名少欲」。

「汝等比丘,若欲脫諸苦惱,當觀知足。」這個「少欲知足」用《遺教經》來解釋挺合適,你們比丘要脫離苦惱,要常常觀「知足」這個法。「知足」這個法就是富樂安穩之處。「知足」就是富、就是快樂、就是安穩。「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」,在地上睡覺,他還覺得安樂。「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」你擱在天堂還不稱意呢。

「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。」不知足的人,雖然富足還是窮,他還覺得不夠,還有比他更闊的。「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。」所以顏子在陋巷,「一簞食,一瓢飲」,吃也吃不飽,坐在地下,曲肱而臥,枕頭也沒有,就這麼著睡覺,「樂在其中矣。」所以我們之能夠接受佛法,就是孔子、老子這些工作,他們的一些成績,「少欲知足」。

「專求白法」,白法指清淨的法,我就不多解釋了,專聽善法、白法、清淨之法。「惠利羣生」,惠以眾生真實之利,這一切一切都是為了惠利眾生。「志願無倦」,《普賢行願品》這些大願,都是「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」「倦」就是疲厭之義,沒有疲厭。身在苦中他還不疲厭呢,當然就無有疲厭哪。

「忍力成就。」這個「忍」成為力量了。法住師解釋,「忍有三種:一者安苦忍」,於世間所違緣的事他都能忍能受;「二、他不饒益忍」,別人對於自己老傷害,我也能忍受;「三、法思惟忍」,對於法無分別,這個「忍」就是在法上的事情。這三種「忍」都成就,稱為「忍力成就」。

《會疏》講得更詳細,講了「十忍」。

第一、「內忍」,雖然餓、苦、疼都忍受。

第二、「外忍」,你罵他、打他,或者你污辱他的親屬,或者他的師父、阿闍黎等等,或者毀佛、罵佛等等,他都不生瞋恨心,這是「外忍」。

第三、「法忍」,對於佛說的微妙之義等等的,他不驚不怖,而且很堅決,我若不解這部經,我若不知道這個法,我絶不得菩提,勤求來諮詢、來讀誦,這個叫做「法忍」。

第四、「隨佛教忍」,他一起瞋恨心的時候就思惟:我起瞋恨心,我的身體從哪來的?這種種的做了一個思惟,思惟這不可得,不可得他也就不瞋恨了。

第五、「無方所忍」,有的是白天能忍,夜裡不能忍;有的是夜裡能忍,白天不能忍;或者對於這一方面能忍,對於那一方面不能忍。這個就不管,不管你是善知識不是善知識,你是什麽,一切時一切處,對於一切都能生忍,這是「無方所忍」。

第六、「修處處忍」,有人只是對於父母、妻子這些有關係的,這個當中生忍,對於其他就不行;菩薩忍就對一切都生忍,「處處忍」。

第七、「非所為忍」,不是「有所為」,有的是為了什麼而忍,我為了我要求個什麼,或者是說我為了求法願意忍受一切折磨,這都是「有所為」,一切「無所為」而忍。「有所為」你這裡頭就有虛假,虛假是一切惡事之本。所以要直率,直心是道場,學佛這個很要緊。他其實不明白一個事,你這個虛假可以瞞人、可以騙人,騙人是完全可以騙,甚至於死了給你立傳還是好的,但是如來悉知悉見,再有閻王老子你騙不了,那個不中用。

第八、還有是「不逼惱忍」,這個是必須都煩惱不起,我能忍,真正打上來了、罵上來了,我還能忍,這就是「不逼惱忍」。

第九、「悲心忍」。比方你是方丈,或者你是這個地方的長官,你的下屬看不起你、罵你,你生氣了,這個就不行。「悲心忍」,我雖然是高貴,低的人來對我不恭敬,我不生瞋恨。

第十、「菩薩誓願忍」。就說我曾經在佛前發過獅子吼,發過誓願我要成佛、我要去度眾生。那麼我是要去度眾生的,那麼現在我去跟他生氣,不違背本誓嗎?我要去惱害他,我要去報復……。這是「誓願忍」,因為我有誓願要度眾生。

所以是具足種種「忍」,而且形成了力量,「忍力成就」,皆能忍。

【於諸有情.常懷慈忍。和顏愛語.勸諭策進。恭敬三寶。奉事師長。無有虛僞諂曲之心。】

「於諸有情常懷慈忍。」慈悲,能忍這一切。「和顏愛語。」「和顏」就是柔和的顏容,因為裡頭沒有染污,沒有妄,顏色常和,和藹。「愛語」是「四攝法」之一,我們要攝受眾生,就是「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」,我們是善言委婉的來勸諭相告,所以「和顏愛語」。「勸諭策進。」來勸他,「策進」就是現在我們說的促進、幫他,幫他來開佛知見、悟佛知見。

「恭敬三寶。奉事師長。」這是根本,不管你是在家人。有的在家人說我只恭敬二寶。真有這樣的人,他說僧寶我不恭敬,現在的和尚都不可敬。不行,這不行,你這麼說法不行的,不如法的,你就是要「恭敬三寶」。「奉事師長」,奉事師長也包括孝順父母。

這一切法「無有虛偽諂曲之心。」沒有一點虛假,恭維人、奉承人,這種心都沒有。所以《維摩經》說「直心是道場」。肇公註解這句話,「直心是道場」,他說這個「心」是萬行的根本,「質直無諂」,很直率,沒有虛假諂媚,這個是萬行的根本。

所以跟剛才那個「虛偽」是萬惡的本,這兒「質直無諂」是萬行之本,這個對比,這都很重要,我們都應該從這裡頭很好的來學。我們要學,學佛嘛,我們不是要寫篇論文當個佛學家什麼的,要真正做為人天師,當為人天師,做人的導師。做為人的導師,你就要做人的軌範,這要有實際行動,這才是大丈夫事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