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(之一)

【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圓滿普賢大願者。】
第五,要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這把本題真點清楚了。念名字,念什麼名字?最後指出,念阿彌陀佛的名字。為什麼這麼念?你就可以圓滿普賢的大願,十大願王,以到極樂作為歸宿。所以你但念阿彌陀佛,就可以圓滿普賢的大願。

【普賢行願品云:欲成就如來功德門,當修十種廣大行願。一者禮敬諸佛,二者稱讚如來,三者廣修供養,四者懺悔業障,五者隨喜功德,六者請轉法輪,七者請佛住世,八者常隨佛學,九者恒順眾生,十者普皆回向。于此願王,受持讀誦,臨命終時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】
這十大願,無窮無盡,無有疲厭。對於這個願王,你要能夠受持讀誦,「臨命終時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」所以,《華嚴經》最後一品就是普賢的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世界。

【是經專顯毘盧境界,云何必以極樂為歸?蓋阿彌陀一名無量光,而毘盧遮那此翻光明徧照,同一體故,非去來故,于一體中,要亦不礙去來故。】
設一疑問:《華嚴經》既然是顯毘盧遮那境界,為什麼要以往生極樂世界作為歸宿呢?因阿彌陀佛有一個名號是無量光。毘盧遮那翻譯出來就是光明徧照,無量光和光明徧照不就是一個意思嗎?就是一個名號,同一體啊!同一體中,就沒有什麼來去了,幹嘛要從這個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?但應知「于一體中,要亦不礙去來故」,雖然在一體中,對於去來也沒有妨礙。這就是圓見,在一體之中,也不妨有去有來嘛!所以說往生極樂世界。

【如大乘起信論云:「眾生初學是法,欲求正信。其心怯弱,以住此娑婆世界,不能常值諸佛,親承供養,意欲退者。當知如來有勝方便,攝護信心,謂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所修善根,回向願求生彼世界。即得往生,常見佛故,終無有退」。】
底下引馬鳴菩薩《大乘起信論》,這段話非常好。「眾生初學是法」,眾生開始來學佛法。我們當然是無量劫以來都修了,但可惜的是我們沒有深入,還都是初步,是初學,初學這個法,所以「欲求正信」。你要求什麼?現在有些人想求點奇異功能,那才錯誤,那就走入魔途了。求的是正信。「正」:正大的、正直的、正確的。正跟邪對立。為要求正信,但是「其心怯弱」,就是膽小心弱。中國古代有兩句話:「道心惟微,人心惟危。」人的心很危、很怯弱。要住在這娑婆世界,「不能常值諸佛」。釋迦牟尼佛一般人看不到了,可是佛菩薩的化身永遠不斷,也許咱們座中就有,你們哪位是啊?只是大家不認識,你見到了跟沒見到一樣。你沒有機緣碰見諸佛,去「親承供養」。在娑婆世界,雖然有求正信的心,但是心還很弱。因緣也只有如此。於是「意欲退者」,就懈怠了、退了,很困難啊!

當你要退,你要知道如來有勝方便,第三部分所講念佛名字就是一個「成就最勝方便」,如來有殊勝的方便,可以攝護行人的信心。這個方便就是叫你「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」。馬鳴大士的這個話,對於我們最好了。整個這個論給我們指明了出路,指明我們修行方法:你就是專念;《無量壽經》講「一向專念」,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你所修的一切善根你都把它回向,求「往生彼世界」,求生淨土。求生淨土是我們修行人絕不可少的事情。密教在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,都修「破瓦」(又名開頂法),就是往生淨土的基礎。所以,各宗都是如此,有人說禪宗都是淨土宗。亡僧火化時舉火人念的偈子,都是往生極樂世界。所以,不管你修什麼,都要求生彼土。「即得往生,常見佛故」,常常見到阿彌陀佛,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。所聞的都是念佛念法念僧,都是啟發你的道心;所聞的花香,也啟發你的菩提心;喝的水也增長你的道心;只有進沒有退。

我們所以不成功,就是兩個原因:一個退緣多,一個壽命短。像我現在,我要能再活五十年,可以多做好多事,但是不允許啦!在這世上沒有多久了。好不容易到了今天,看了很多書,通過許多實踐,累積了一點點,知道一點道路了,正好用功,壽命沒有了。就是這個。一個壽短、一個退緣多,行人就難於成功了。極樂世界:一個沒有退緣,一個壽命無量,凡是往生的都壽命無量。就這麼殊勝之方便,所以稱做大願之王阿彌陀佛。這個世界的淨土我們生不了。咱們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穢土,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淨土。雖然還是凡夫,雖然還是凡聖同居,但是你已從穢土轉為淨土。別的佛淨土,要破無明才能生,凡夫就沒有希望,很難。

【蓋毘盧報土,與二乘凡夫無接引之分。而極樂則九品分張,萬流齊赴。一得往生,橫截生死。視此娑婆,迥分勝劣。諸經廣明,今不具錄。】
這原因就是毘盧報土,與二乘凡夫無接引之分。咱們這個世界是釋迦牟尼佛報佛所現的報土。這個土對於二乘,就是緣覺、聲聞(即阿羅漢),及對於凡夫沒有接引之分。你不夠分,不能生。有很多佛國例如藥師佛國土,就是不容易生。念《藥師經》大家看看最後,念《藥師經》最後的感應是什麼?臨終時藥師佛派些菩薩把你送到西方極樂去。是不是?你念東方,倒生西方了。那是因為東方的,你進不去,考分不夠。

所以,我常說極樂世界是一特別的學校,二百分就能去。一個學生二百分都考不到,不能要你了,太不行了。一百分是發菩提心,一百分是一向專念,你就行了。去了之後,個個是沒有退學、沒有降班、沒有開除,個個是博士,個個成就愛因斯坦。所以這就是這麼一個特別的學校。為什麼辦得這麼特別?所以稱為願中之王!極樂世界超過一切世界,就在它的凡聖同居土的殊勝,十方世界之所無。

「極樂則九品分張、萬流齊赴」,有九品,區別對待,例如不同的班級。萬流:上至文殊普賢都求往生,下至五逆十惡以至於動物,都可以往生。

「一得往生,橫截生死」,就橫著出了生死。咱們要出生死,順著出來,得斷盡了見惑、思惑。斷了見惑,得小乘的初果。現在,說初果,就很不容易了。見惑,纏縛很深。第一個「身見」,錯認身體是自己,對於身體很愛護,想維持這個身體,想修鍊這個身體,都是身見。外道都是在身見裏頭,要怎麼樣延年益壽,長生不死;要怎麼樣保養聖胎,怎麼練丹,怎麼通周天;都是你身體裏的事,這是身見。身見不破,見惑中的頭一項就沒破。

第二是「邊見」,要不就是有,要不就是無;要不就是正,要不就是邪;要不就是心,要不就是物;都落一邊。上帝是聖者,凡夫是上帝製造出來的,有聖有凡都落一邊。我們佛教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心、佛、眾生這三者,是沒有差別的。佛是最平等的。《維摩詰經》入不二法門,消除了對待,不落邊見。

尚有「邪見」,不同於佛的見,就是邪見。執劣為勝,總名「見取見」。制定的一些戒律、修鍊方法,都跟佛教不合的。所要求的果實,也都是錯誤的。這種執取非理戒禁的見,叫做「戒取見」。以上有五種見惑,再有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五樣,都屬見惑。要把粗的、欲界的十種見惑都斷了,才破見惑,得初果。把細的貪瞋癡慢,色界天、無色界天的都斷了,思惑才斷。見惑、思惑都斷了是漏盡(漏就是惑、疑惑),得漏盡通,出生死,到方便有餘土,證阿羅漢。這才出生死,這是豎出。

你想難不難?咱們這些貪瞋癡,大家自己想一想,敢說斷哪?生氣不生氣?一句不好聽的話,馬上就分別了。買東西,剛排到我這,沒有了,很遺憾,這就貪瞋癡啊。買東西挑好的;正果老法師買東西,壞的也就要。他說:「我不要,就會留給別人。」這就不是貪心了。但是說一切處貪瞋癡都沒有了,很難做到。我們往生極樂世界,就不是這樣,是帶惑往生。這些惑不需要你破,你只要真生正信,發了正願,你還念佛求生淨土,就可以往生。往生就是出生死,這個就是最勝方便。底下彭居士說《華嚴》的念佛,更有殊勝之處。

【然他經所指,或言十念,或言一日乃至七日,或觀丈六,乃至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,要之不出數量。未若此經,一念普觀,豎窮三世。橫亙十虛。初發心時,即超數量。所有淨因,最為殊勝。由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遍攝眾生,與此願王體合虛空,絲毫不隔。是故不移時、不易處,任運往生,還同本得。】
要求生淨土,華嚴以外的這些經,或者有的說十念就往生,或者念一天至七日(此《阿彌陀經》所說)。或觀丈六、或觀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的佛身(此《觀經》之法)。總之,都沒有出乎數量,十念、七日、丈六,多少由旬等。「未若此經,一念普觀,豎窮三世,橫亙十虛」,你這一念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都包括了;「十方」,東南西北,四個角和上下,十方也都概括在裏面了。初發心時,你就這麼念,就是離開數量了,超乎數量了。這是一清淨的因,這個因最殊勝了。你的願和彌陀的四十八願,自然就相合了。就同虛空跟虛空相合一樣,沒有一點間隔,間開了、隔住了。「是故不移時、不易處,任運往生」,所以不需要等時間,也不需要你跑路,自然就往生了。「還同本得」,往生之後,跟你本有的是一樣的。這一切佛的國土是依報,一切佛菩薩是正報,都是你自性所流出來的。所以,到極樂世界,證明了這一切都是你本得的、本有的。

所以,要念啊,要念極樂世界。其他的佛土很難哪。我們初機心力怯弱,《大乘起信論》教我們求生極樂,都是依止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。根據《華嚴》所說的心量去念佛,更殊勝。實際上,《華嚴經》《無量壽經》《阿彌陀經》恰好是一部經。《華嚴》是大部、大本,《無量壽》是中本,《阿彌陀》是小本,是一體的,有詳有略。就廣而言,《華嚴》最廣。

【下文云:「到已。即見阿彌陀佛、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自在菩薩、彌勒菩薩等,所共圍繞。」】
這是〈普賢行願品〉所說,到了極樂世界,即見阿彌陀佛被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自在菩薩、彌勒菩薩等四個菩薩,和無量無邊的等等大菩薩,所共圍繞。

【文殊普賢,不離此處而現彼方,隨眾生心,念念出現。故知阿彌陀佛在極樂國中,常轉此經,熾然無間。】
又指出一個問題。文殊、普賢是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兩位大士,可是他們並沒有離開此處(現在去五臺之人,文殊還是有接有送,就是不易認識,可見文殊不離此處),而顯現於彼方。不離咱們世界,而顯現於西方極樂世界。隨眾生的心,而就是在念念之間就出現了。因此,我們就知道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也常轉《華嚴經》,說此經,熾然說、無間說。熾然:如火放光。無間:沒有間斷,熾然無間。

【又此法門,非妙智觀察,無以明我心本具之淨因,故首文殊。非大願莊嚴,無以圓我心本具之淨果,故次普賢。】
大家要知道,雖然自己文化不很高,對於許多現代的科學不大能懂,外文也不深,這都不是缺智慧;你只要能知道、能信這個法門就是有大智慧。這個法門,沒有妙智觀察,「無以明我心本具之淨因」。沒有妙智,連信都很難。沒有妙智來觀察,沒有方法去明心、明心見性,沒有方法來明自己心中本來就有的清淨之因。一切都是我心本具,「是心是佛」,心是佛就是淨因。你才作佛,作佛最後就是成佛。故文殊為首。

但是沒有大願,就不能去圓滿自心本有的果實,清淨的果。所以必須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。修的德有了功效,性的德才顯現。所以第二個就是普賢,普賢十大願王,你要有大願。

【而觀音彌勒,一則次補彌陀,一則次補釋迦。二聖同會,以證樂邦華藏通一無二。而彌勒以諦觀十方唯識,識心圓明,入圓成實,此淨土之正因也。觀音以如幻聞熏無作妙力,徧入國土,成就菩提,此淨土之極果也。】
還有觀音、彌勒。觀音就是極樂世界補佛位的,彌勒就是這個世界補佛位的,當來彌勒成佛。所以,有這二位。五位中,一位是阿彌陀佛,一位文殊,一位普賢,文殊大智,普賢大願。觀世音菩薩是極樂世界的補處,將來他補佛位。彌勒菩薩是咱們這世界補佛位的。這麼幾位都在極樂聚會,以證明極樂世界和華藏世界無二,沒有分別。所以《淨修捷要》說:「大日遮那同歸光壽,華藏密嚴不離極樂。」毘盧就是彌陀,華藏就是極樂。

彌勒作唯識觀,諦觀十方都是識心所顯現。此識心:阿賴耶識之本體,是圓明的、圓滿的、光明的,他證入圓成實性。所以,唯識講三自性:徧計執性、依他起性、圓成實性。「八識二無我,五法三自性」,此唯識的最基本概念。三自性:一個是徧計執,因為你計較、執著而有此性。就好像一條麻繩,你看像一條蛇,凡夫都是這個境界。本來沒有蛇,而你看到蛇。如認出是麻繩就不害怕了,這叫依他起性。什麼叫圓成實性呢?這個繩,它的本體是麻,這繩是搓出來的,反著一搓,繩就沒了,所以,這個繩仍是一個虛幻顯現的像。其本體沒有別的,只是麻。你要認識麻,你就不認為它是繩,麻可以做成夏布,可以做成很多很多其他的東西,都是麻,更不會認為是蛇了。這就是三自性。

凡夫都在徧計執裏頭。修行好的人,就能進一步了;真正到了圓成實,那就成功了。現在講這一些,也就是給大家指明一切法界、一切依正、一切一切,皆是法身。都是「麻」呀!這譬喻,有很多很深的道理。圓成實性很難直接懂,但通過這個比方,人們容易懂。既然是麻,你還會害怕嗎?你看見什麼都認這是麻、這是麻、這是麻,你沒那麼多分別了。如果又是夏布、那又是麻繩、那又是麻線,起了分別。那都是可變化的。本體就是麻,本體就是我們自心、我們的法身。一切佛、一切菩薩、一切阿羅漢、一切凡聖,一切大地山河,種種國土,都是從這裏所流現的。凡夫一妄執,他就有憎、有愛、有取、有捨,六道輪迴,什麼苦惱都出來了。全身陷入徧計執裏頭去了。彌勒講唯識,識心圓明,入了圓成實性,這是什麼呢?淨土的正因啊!我們也就是要瞭解這一切。以前講的東西,就是如此。讓我們認識圓成實,原來本有的實相,所以五位裏面有彌勒,這是因哪!

觀音表果,由於修習如幻聞薰聞修三昧,「反聞聞自性」,後來就徹底把一切「能所」都滅了,空滅了,生滅都滅了,寂滅就現前了,忽然超越世出世間,得二殊勝。於是乎種種的無畏,三十二應,現一切身來救度眾生,徧入一切國土,現高的、現低的、現鬼、現神、現佛都可以,應以何身得度者,則現何身而為說法(你應該以某種身來得度,我就現某種身來跟你說法),使得你願意跟他談哪。這就讓大家來成就菩提,這個是淨土的極果。就希望這樣,大家都成就如觀音大士,這樣的廣度眾生、妙用無邊。《無量壽經》說:「若有急難恐怖,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,無不得解脫者。」這給你肯定了,有急難恐怖,你就歸命觀世音菩薩,你好好念觀世音,你好好念觀世音菩薩的咒,都可以。一心歸命這麼念,沒有不得到解脫的,急難恐怖給你解除了。所以,這個大士,十方一切處,任何處有人念,他隨處都救度。大慈大悲觀音菩薩。

所以,我們願意學,就學這個。我們為什麼要念觀音?不是因為菩薩老救我,保佑我,就滿足了。我們主要是要學觀世音菩薩,我們也能這樣去救度人。起碼我們現在應當作為觀世音菩薩的助手。我常說,咱們不要老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當個伸手派 —— 觀世音菩薩,你給我財、給我個兒子、給我愛人、給我平安、給我什麼什麼。我則像個伸手派,老是往他要,賜給我點什麼。那怎麼對得起觀音?所以我們要當觀世音菩薩的助手。現在我們要念佛求往生,就是要實現我們充當觀世音菩薩助手的願望,以至於最後就跟觀世音菩薩一樣。這是真正求往生的目的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